潮州單叢茶屬“烏龍茶”,其歷史悠久,關(guān)于“潮州單叢茶”的最早記載見于嘉靖《潮州府志》,稱“饒平縣每年進貢“茶葉一百五十斤三兩,芽茶一百八斤三兩”。清康熙《饒平縣志》記載:“待詔山,在縣西南十余里,四時雜花竟秀,名為百花山。土人植茶上,潮郡稱待詔茶”,還有“茶種的宜風,宜露,宜微風;采宜微日,宜去梗”;“炒宜緩急火,宜善揉生氣,宜凈鍋;宜密收貯。兼此者不須借鄰婦矣”等關(guān)于茶種、制茶的記錄。
潮州單叢茶根據(jù)產(chǎn)地不同,又分為白葉單叢、鳳凰單叢和石古坪單叢,其中白葉單叢的原產(chǎn)地是雙髻嶺,鳳凰單叢的原產(chǎn)地是鳳凰烏崠山,石古坪烏龍茶是石古坪畬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栽培品種,原產(chǎn)大質(zhì)山(也稱“百花山”、“待詔山”)。潮州單叢茶制作技藝工藝流程包括:采青,晴天下午采摘,做到眼緊、手快、輕采、輕放,采一個放一個,避免茶青緊壓。曬青,即日光萎凋。在有陽光的下午4-5時。鮮葉薄置不重迭。若氣溫在22℃-28℃時,曬15-20分鐘;20℃-25℃時,曬20-30分鐘;28℃-33℃時,曬10分鐘左右。通過曬青,使“茶葉曬貼篩”,鮮葉水分消失10%-15%,便算適度。涼青,又稱“復式萎凋”,將曬青后的茶葉移置陰涼處的涼青架涼青,一般1-2小時為宜。碰青,也稱“做青”,俗稱“浪茶”,溫度一般為18℃-20℃,濕度一般為75%,時間大約從晚上6:00-7:00到第二天天亮,歷時需10-12小時,隔2小時碰一次,全過程需碰青5-6次;每次適度碰青約2分鐘。炒青,炒青也稱“殺青”。碰青后堆放一小時后進行炒青。將青葉投入鍋內(nèi),先揚炒,后悶炒,均勻炒;鍋溫控制在150℃-200℃之間。揉捻,從輕揉到重揉,再輕揉,中間解決2-3次,葉細胞破碎在40%-50%之間。烘焙,俗稱“焙茶”,用炭爐烘干。經(jīng)兩次以上的分次悠火烘焙,初焙約40分鐘取出松之,30分鐘后第二次入焙,20分鐘后熄火,焙籠中擱置至完全干即成茶。
單叢茶的香型均屬天然香型,而且豐富多彩,主要有蜜蘭香、芝蘭香、黃梔香、桂花香、杏仁香、奇蘭香等,其名品都是主要香味突出,其余花香兼?zhèn)?。潮州單叢茶湯色黃亮、口感醇美、回甘力強、余香留底,全面了解潮州單叢茶制作技藝對于研究潮州傳統(tǒng)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價值,具有集物理、地理的科學研究價值,還具有一定的潮州歷史、文化和經(jīng)濟研究價值等。
由于傳統(tǒng)的制茶方法多被擱置,加之對古茶的保護不得力,潮州單叢茶制作技藝的傳承、發(fā)展也面臨一定的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