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> 走進廣東 > 嶺南文化 > 非遺文化 > 傳統(tǒng)戲劇

          木偶戲(紫金提線木偶戲)

          來源 : 廣東省文化館
          【打印】 【字體:

          廣東省紫金縣的木偶戲屬于提線木偶,1885年由龍窩鎮(zhèn)寶洞村鄧木村等人從福建引入,并成立榮華堂戲班。至清末民初,當?shù)赜袠s華堂、崇華堂、新艷華等8個木偶戲班,活躍在紫金縣鄉(xiāng)村,以及周邊的五華、惠陽、陸豐等地。

          龍窩提線木偶造型精細,高度約60-70厘米,所用木偶的頭、手、腳皆以樟木雕刻而成,中間身子是用竹(竹皮)做成,再把頭、手、腳裝上去,經粉漆、彩繪、穿戴戲服而裝扮成各種人物角色。人物角色生、旦、公、婆、凈、丑六大行當齊全。其傳統(tǒng)劇目多數(shù)取材于民間傳說、民間故事和歷史人物,有《白蛇傳》《薜仁貴征東》《化子進城》等,表現(xiàn)有文官武將、才佳人、草莽英雄、村夫、農婦以及神話人物等,宣揚忠貞愛國、懲惡揚善和向往美好愛情的積極主題,歌頌英雄人物和人民群眾的創(chuàng)造精神。新中國成立后,新創(chuàng)了《黨的號召》《有了土地多生產》《銀山笛聲》等現(xiàn)代劇目。表演時,布置一個小舞臺,只見木偶不見人,提線表演者站在帷幕后高處,一邊操縱木偶,一邊念唱。

          紫金提線木偶戲用客家方言演唱,唱腔音樂由粵劇、花朝戲唱腔、民間小調、山歌曲調衍生而來,有20多種曲牌,自成一格。唱詞、道白自然。舞臺語言典型化,通俗易懂,大量運用客家的俚語、歇后語、雙關語,并通過插科打諢、一問一答、一唱一和以達到特有的藝術效果。伴奏由管弦樂和打擊樂組成,指揮由司鼓擔任,管弦樂部分由嗩吶領奏,二胡、高胡、揚琴伴奏,打擊樂部分由鼓、木魚領奏,斗鑼、小鑼、大鈸、小鈸等伴奏。

          紫金提線木偶戲具有濃郁的鄉(xiāng)土氣息和民俗風情,在傳統(tǒng)戲劇、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。紫金提線木偶戲的劇本唱詞中,反映了地方社會文化的變遷,為研究客家地區(qū)社會發(fā)展提供了重要的作證材料。當?shù)匚幕块T在提線木偶的保護、傳承方面采取了一定措施,但由于木偶戲演出市場的萎縮,仍存在演出設施簡陋、演藝人員老化等問題,亟待進行保護。



        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,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,人妻少妇456在线视频,国自产拍在线一区